跳到主要內容

2013秋 日本北九州自由行 11:熊本城



旅遊日:2013 年 11 月 6 日, 週三




從阿蘇到熊本,火車車程 1 小時 6 分鐘,我搭的九州横断特急列車準時在 2:50 PM 到達 JR 熊本駅。

要到熊本城得搭市內電車,單次 150 円,電車站就在火車站正前方。〈網友如果安排一整天玩熊本,去多個景點,買電車一日劵 500円會比較划算,一天內無限制搭乘次數,而且熊本城門票可折扣 100,所以算起來只要坐三趟電車就值回票價了,在 JR 熊本駅的觀光案內所即可買到。點此連結可參考市電官網的路線圖和各停靠站500一日劵只能在在熊本市區內移動若想要去到更遠地方,還有別種乘車劵,詳見此電車官網連結。〉



◎ ◎ ◎ ◎ ◎ ◎ ◎ ◎

熊本駅前站搭電車到《熊本城・市役所前下車,不到 10 分鐘車程。

下車後,跟著招牌走,即可看到熊本城外牆和護城河。櫻花開時,這條路應該會很美吧
沿河設有好幾個休憩座位,還有住戶牽狗散步 (日本人好愛養狗喔,這幾天不管在市區,還是在觀光景點如湯布院金麟湖,常看到日本人遛狗),... 但這時卻看到有個遊民躺在一個座椅,旁邊地上堆滿他的全部家當 ...,旅客走這條路還是要注意一下人身和財物安全。



◎ ◎ ◎ ◎ ◎ ◎ ◎ ◎

過了橋,就是熊本城入口了。成人門票 500,小學和中學生門票 200,憑市電一日劵可折價 100円。

城內有很多古牆遺跡

熊本城很大與大阪城、名古屋姬路城合稱為日本三大名城,它的城牆長達 253 公尺,是日本現存最長的城牆。
上面這地圖是翻拍自入口展示牌,左下方就是購票入口處,正下方那條河就是剛剛從電車站走過來的,時間關係,不可能走透透,所以我設定主要目標是地圖上方的大小天守閣宇土櫓本丸御殿

但 ... 要走到目標,可沒那麼簡單

首先,腳力要很好

明明大小天守閣就高高在眼前,但這路彎來繞去 ...

還要走過好幾道這種階梯

右邊是重建時新建的,避免遊客踩壞這數百年歷史的古階。不過,新階梯也比較符合現代人的步伐,剛好一步一階,古階比較寬,走起來比較費力。

城內有許多這種又斜又陡的石牆讓敵人不易爬上石牆,號稱「倒武者」(武者返し)
如果是敵人進攻,這一路早就被城牆上的埋伏射箭攻擊,更不用講,從入口進來,就差不多一路都在走上坡路,比走平地作戰還耗體力呢!

熊本城建城者加藤清正,他是豐臣秀吉手下名將,帶兵從關西打到九州,幫豐臣秀吉打天下,所以豐臣秀吉派他鎮守熊本,護衛南陲。而這城堡的設計,就是他一生對戰爭攻守策略的體現,易守難攻,例如城堡內許多彎曲轉折的路和護牆戰牆設計的角度要能防敵軍攀爬、...

這就是熊本城地標 - 大小天守閣!
好高大

我得站得遠,加上這相機的廣角鏡頭,才能把整個建築照進來

展示牌寫著這大天守閣在石牆之上就高約 29.5 公尺,從外觀看來,只有三層樓,其實內部有七層樓之高;而小天守閣在石牆之上高約 19 公尺,內部也有五層樓。

照片上很多學生聚集的地方,是個 36 公尺深的古井,這城堡住這麼多人,當然不可能只有這口井,堡內還有大約 17 個這種古井。

疑,要怎麼上去呢?怎沒看到入口?

呵呵,原來這是天守閣背面,就先去看對面的宇土櫓,等會兒再轉到另一邊找天守閣的入口


◎ ◎ ◎ ◎ ◎ ◎ ◎ ◎
宇土櫓  Uto Turret

這宇土櫓是熊本城內唯一僅存的複式城樓,外觀三層,但內部共有五層屋頂瓦片共約 46,000 片

熊本城原建於西元 1601 年,費時七年才竣工,但在西元 1877 年西南戰爭時受到猛烈攻擊,許多建築物被燒毀,這宇土櫓是少數存留的木造建築,在 1985 年開始修復工程,到 1989 年開放參觀

入口有位工作人員遞給每人一個塑膠袋裝鞋子,入內必須脫鞋,以免帶入外部塵土。

主要以松木為建材,所以防火為第一要務,主要以窗外日光為室內照明
這建築模型是少數有用電照明的陳設

這樓梯,連我這小個頭,都覺得很窄小
耐心走到頂樓,是個瞭望台,還可看到城西面的熊本市區呢下面這張是用相機的全景功能照的


◎ ◎ ◎ ◎ ◎ ◎ ◎ ◎

日本人很會搞行銷城區內有許多打扮成武士、忍者等工作人員,擺 pose 讓觀光客照相,也可以跟他們合照喔


◎ ◎ ◎ ◎ ◎ ◎ ◎ ◎
大小天守閣  

這才是天守閣的正面啦

天守閣位在城堡最高處,象徵藩主高高在上的地位,既可俯瞰領地,也是戰爭指揮所。

這天守閣在 1877 年西南戰争時西鄉軍進攻熊本城 3 天之前內部突然失火而付之一炬也是 1906 年重建的

剛剛提到內部有七層樓,每層樓有不同展示爬樓梯到最頂樓是個四面瞭望室
從這裡還可遠眺熊本市區



◎ ◎ ◎ ◎ ◎ ◎ ◎ ◎
本丸御殿 

在天守閣右側是本丸御殿,絕對不能錯過!

入口旁種有一顆超大銀杏樹,可惜來的時候不對,秋天變金黃色時應該很美
其實熊本城又稱「銀杏城」,因為城內廣植銀杏樹。加藤清正在建城時就考慮到日後若發生圍城戰時,城內需要有食物供應,所以就種了許多可食用也具觀賞性的銀杏樹。

前面說不能錯過,是指本丸御殿內的美麗壁畫。

這裏是舉行各種典禮和儀式、或召開議事大會時使用,打開拉門時,即可將數間房變成一間大的議事廳


桐之間,可看到這兩幅領主雇用畫師  矢野雪叟 (1714 - 1777) 所繪的,左邊是《旭日東升圖》,右是《禿鷲圖》

在《若松之間》,,,,

後方金壁輝煌的就是《昭君之間》,有注意到前後兩間不只壁畫,連屋頂都很不一樣嗎?
昭君之間是藩主加藤清正的房間和會客室,而家臣即在若松之間這間分左右兩排坐。

昭君之間》的壁畫取材自中國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其實是将軍の間》的隱語據說這間是加藤清正為迎接豊臣秀吉的遺兒豊臣秀頼落難而準備的
壁畫看不清楚?沒關係,走過轉角,昭君之間》有開放右側門讓遊客拍照



屋頂也是金閃閃,非常地豪華呢


◎ ◎ ◎ ◎ ◎ ◎ ◎ ◎

熊本城開放時間在 3 ~ 11 月是 8:30 AM ~ 6 PM,12 ~ 2 月則是 8:30 AM ~ 5 PM,我是 11 月初去的,約 5:30 PM 就天黑了。

這熊本城很大,我只重點逛這三個地方就花了約兩小時,想更深入多逛的人要抓 3 小時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10 捷克之旅 - Kutná Hora 塔拉小鎮

咱台灣人對捷克 Kutná Hora 塔拉小鎮有兩個最大印象:一是郭台銘招待客戶的古堡就在這裡,一是 人骨教堂 。這個小鎮在布拉格東方約 60 公里處,目前居民約 22,000 人,然而它曾經是歐洲最富有的地方之一,因為此地富藏銀礦,而當時歐洲通行的銀幣 "Prague groschen" 就是在此地鑄造,從而讓它變成當時波西米亞王國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中心。Kutná Hora 小鎮在在十四和十五世紀時達到其繁榮巔峰,當時的國王 King Václav IV 就住在這。 此小鎮於 1995 年被聯合國認定為人類文化遺產。 大型遊覽車不能進入,所以我們在停車場外下車後,一路幾個景點都是用走的 (到歐洲玩,一定要穿好走的鞋)。石頭路上的排水道蓋子很有地方特色: ◎ ◎ ◎ ◎ ◎ ◎ 聖芭芭拉教堂 (捷克文 Chrám svate Barbory, 英文 Church of Saint Barbara): 聖芭芭拉教堂始建於 1388 年,作為採礦人的信仰中心和守護者,但卻是在 1905 年才完工,工程多次受戰爭、經濟問題等延誤,花了近五百多年才有今天的面貌。歌德式的建築非常雄偉,照相必須環景設定才拍得下,但我們行程因時間關係沒有要進去參觀,加上天空陰霾沒有陽光,所以在導遊催促下只能約略照成功幾張。 聖芭芭拉教堂週邊還有幾個相連景點,都是步行可到,有興趣自助旅行參觀的人可以參考其官網 http://www.kutna-hora.net/en/barbara.php 。也可參考 http://wikimapia.org/#lat=49.947271&lon=15.2674878&z=17&l=0&m=b  立體地圖。 ◎ ◎ ◎ ◎ ◎ ◎ 義大利碉堡 (捷克文 Vlašský dvůr, 英文 Valachian courtyards / Italian court): 離開聖芭芭拉教堂,我們步行幾分鐘通過小鎮來到這個義大利碉堡。在十三世紀時這裏是波西米亞王國的中央鑄幣廠,當時國王 Václav II 邀請義大利佛羅倫斯律師和銀行家來此協助他改革統一波西米亞貨幣,這個碉堡也因此而命名。在十四世紀末此地重建後則成為波西米亞王國國王 Václav IV 的臨時

將老照片數位化,讓家族記憶延續下去

這幾年因為家裏發生一些事,所以暫停部落格的寫作。偶然間看到美國有個 Save Your Photos 網站  在推廣保存人生照片,並訂每年九月為《保存照片月 Save Your Photos Month》,想到家裏有很多父母遺留的老照片,應該用現代的科技將這些老照片數位化,讓家族記憶延續下去。 但開始要進行數位化時,才發現問題還不少。 主要原因出在很多老照片已有一甲子年紀。當時鏡頭和沖印技術發展、拍照技巧都遠不如現在,多數照片歪斜,有的還模糊,更不用講台灣氣候潮濕,這些黑白老照片全泛黃褪色,張張都有明顯的歲月痕跡。 而且為方便父母想把照片貼牆上,好時時看照片回憶的願望,十幾年前家裏買了護貝機,把多數照片護貝,當時從老式相本把照片撕下來時,不少照片已有損傷 (父母祖輩那年代用的是黑色背膠的自黏相本,再怎麼小心翼翼地將相片跟相本分離,不只照片背面會有黑色殘膠,照片正面還可能因跟相本透明膠膜黏住而撕破)。但可能這十幾年保護得宜,還好這些護貝膜沒有像網路上說的跟照片分家,跟其他沒護貝照片相比,稍稍 "保存" 護貝當時照片的狀態。 雖然是整理保存自家的老照片,但想到應該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所以就把我的經驗寫在這部落格跟大家分享,或者想懷舊看看 1950 年代台北人生活和地貌,也歡迎追蹤這個部落格。 ◎ ◎  ◎ ◎  ◎ ◎ ◎ ◎ ◎ ◎ ◎ 怎麼將老照片數位化?  剛開始是想 用不花錢的方法:手機翻拍 。 我試了用手機相機直接翻拍,也下載 Google PhotoScan app 來翻拍,但不管照片有沒有護背,很難避掉反光問題,花不少時間、手也痠,而且黑白老照片翻拍效果也不好。 後來,想說 花錢給照相館掃描轉數位檔 ,總該可以吧,於是拿一些照片去照相館試看看。 但花了錢卻更失望。照相館只是把我的照片放到他們的掃描器掃描儲存影像檔,存成光碟給我,前面提到我家老照片上的 "歲月痕跡" 原汁原味保留在影像檔,有的護背照片還是有反光痕跡,有的檔案還有粗粗邊框,我的原始照片可沒有那些框呀。 照相館的人說他們不幫人修檔案的,是我的照片太老舊,尺寸大小不一,而且又有護貝,...... 總而言之,一切都是我家照片的錯。 難不成就讓這些家族老照片淹沒消失於歲月中吧? 不能服輸,問問谷大神吧。

1950 年代的台北人結婚

原本我掃描家裡老照片,只是想台灣濕度高,以前又沒注意好好保存,多數已褪色變黃、甚至模糊,趁這些照片狀況還沒有變更差前,趕快數位化成電子檔保存。而且老照片只有一份,數位化後還能放到社群媒體和網路相簿跟分居各處的家人分享。 偶然間爬網路時看到一篇文章【 抵抗遺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紀錄 】,被標題吸引就點進去看,原來是 Plustek Connect 部落格分享 "50+ 好好" 網站的好文【 最有價值的事:紀錄父母的生命故事 】,字字句句彷彿敲到心底。 確實,父母祖輩那個年代的人,受日本統治教育,且大多在國小或初中畢業後就進社會工作,然後為家庭一輩子犧牲奉獻。我嘗試各種關鍵字網路搜尋 1950 年代的台灣人生活,照片和文字真的少之又少,或者可以說只有幾年前網路瘋傳的一支  1950 年代駐守台灣美軍所拍的影片 。 於是,除了把家族老照片掃描電子檔放到 Google 相簿,我也寫進部落格,以我的家族老照片出發,拋磚引玉,也希望更多人加入,為 1950 年代的台灣人作圖像和文字記錄。 如果我們沒有把父母祖輩的故事作跨世代記錄,如果我們現在不做,那他們真的成為被遺忘的世代了。 ◎ ◎ ◎ ◎ ◎ ◎ ◎ ◎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1957年在台北大安區安東街﹝靠近現在的捷運忠孝復興站﹞的結婚照。 這些老照片,不僅反映1950年代的台灣人結婚也很跟得上西方時尚呢,同時大家也可看看微風廣場 60 年前的地貌。 1940年代因為戰爭,婚紗設計以緊身上衣和束腹方便行走設計為流行。到了1950年代,Dior以束腰搭配寬下擺傘裙引領風潮,也開始流行公主線大擺、和圓領挖口的禮服婚紗。當時的台灣雖然物質缺乏,但結婚是人生大事,也是兩家的面子,當然婚紗要跟上西方的流行。 可能有人發現照片裡的新郎新娘年紀稍微大了點  (〃ω〃) 。 家父和家母因家庭經濟不寬裕,弟妹也多,小學畢業就開始工作,分攤家庭經濟壓力,因此拖到20好幾才結婚,這在當時算是非常晚婚。﹝講這些,其實是要說我爸媽晚婚、又很晚生到我這個老么啦,我不是戰後嬰兒潮世代,沒有你想像中那麼老啦 XD。﹞ 這輛結婚禮車是不是很可愛呀 也許有人會說結婚用黑色禮車有什麼特別嗎? 別忘了這可是 1957 年呀,腳踏車是當時一般人唯一的代步工具,奢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