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2 英國自由行 04:英格蘭古城約克 York

旅遊日:2012 年 10 月 9 日, 週二



原本想從倫敦希斯羅機場直接轉廉價國內班機飛愛丁堡,但因為十月開始蘇格蘭高地和天空島 local tour 每週只出一團 (週六愛丁堡出發),所以就在倫敦和愛丁堡鐵道路線中挑兩個英格蘭古城過夜。

第一站是距倫敦兩小時火車車程的約克 York。英王喬治六世曾說 "The history of York is the history of England." (約克的歷史,就是英格蘭的歷史),這說明了它的歷史文化重要性。美國紐約市即因它而命名 New York。

約克建城於 1900 多年前的羅馬時代,歷經羅馬、英格魯薩克遜、維京和諾曼第的統治,記得以前歷史課唸的十五世紀英國三十年的《薔薇戰爭》嗎?主角之一就是這裏 - 約克。

一出約克火車站,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排城牆,連候車亭也弄得好有古意。









我住的便宜 B&B 在城西外,所以 check in 放下行李後和筆電後,已經約一點半,十月歐洲日照時間變短,所以我趕緊快步 "進城" 去。

第一站是約克眾多古城門之一Micklegate Bar》。這裏的 bar 不是酒吧約克人稱呼他們的城牆 bar walls,而 bar 是 "big gateway" 的意思。




古英文是 Micklelith,意思是大門,數世紀以來皇家顯貴一直是從這個城門進入約克的 (包括現在的女皇依莉莎白二世),嗯,我也是從這裡進約克,就小小安慰一下自己剛剛辛苦拖行李住這一區的 B&B 也值得啦。

這城牆跟旁邊的建築連在一起


約克城牆很有名,有 3.4 公里長,始建於羅馬時代,是現今全英格蘭尚存最具規模的城牆遺址,我有登上城牆走一小段,保存的很好。



來到約克一定要來這城牆走一走,一小段感受一下也不錯,視野很不錯。可以從 Micklegate Bar 城牆走約 10 分鐘到火車站前,下城牆再走一點路就到 York Minister,也可以從這裏反方向走到 Cliff's Tower 和 York Castle Museum,但這段比較長。我拍的這張地圖就可看到保存良好、可開放給人散步遊覽的城牆還蠻長的:


有兩條河 River Ouse 和 River Foss 交會於約克



照相當時約下午兩、三點,如果黃昏夜燈點起應該會更美。

這天很幸運,秋日太陽暖呼呼地,信步走在古城區的鵝卵石街道,不知不覺就把地圖拋諸腦後,跟周圍的觀光客一樣放慢腳步,就這樣隨意地漫步在古城區的鵝卵石街道。
市集有賣蔬果、吃的、穿的、玩的,就像我們的傳統菜市場什麼都有賣。

這個教堂的鐘真是超乎比例的大,跟四周的古意盎然建築相比,超級醒目。


舊城區是觀光重心,到處都有這種路牌指引方向,不用擔心會迷路



走呀走,迎面而來的壯觀哥德式建築,就是約克地標《約克大教堂 York Minster》。這是教堂的西側

13 世紀開始興建,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德式教堂,多虧我這台類單眼相機有 25mm 廣角,才能照得進來。

門票 £14 (合 NTD 675),可參觀教堂和塔樓,但這時只剩不到兩小時可參觀,想想就不進去,外面照照相就好。

這是《 Castle Museum 城堡博物館》,門票 £8.50 (合 NTD 410),開放到 5 PM,時間不夠,就外面看看了


旁邊就是 Clifford's Tower,這裏也是登高看整個約克城的好地方之一。這長長的階梯是唯一的進出口。

門票 £4 (合 NTD 193),開放到 6 PM,所以我就買票進去參觀。這塔樓原由征服者威廉於 1068 年蓋的 York Castle 僅存的遺跡,中庭有約克城堡模型,和介紹其歷史和建築。



然而這個塔樓有個悲壯歷史,1190 年 150 位猶太人在此被集體屠殺,此塔被燒毀。現在的四瓣花形狀塔樓是亨利三世時下令用石頭重建,並請來設計建造溫莎古堡的兩位工匠來此商討設計,整個 Clifford's Tower 加小丘高 15 公尺、直徑 61 公尺。

塔樓上方裝飾各色傘,我原本以為是什麼活動留下來的,問了一旁的工作人員,說是有人建議這樣裝飾好看,唉,我實在弄不清楚英國人腦袋在想什麼,難道是要營造古今衝突美感嗎?



Clifford's Tower 四週沒有任何屏障,所以塔頂眺望臺視野超好,可 360 度眺望約克市,有牌子告訴你看到的建築是什麼。下面照片是站在塔樓頂俯視,人和車好小,就可知有塔樓頂有多高了。




塔樓頂風很大,間歇幾道強風,感覺人會被吹倒,保護牆也不高,所以我也不敢站太邊邊照相。



下塔樓後,繞到另一邊,要走回舊城區,卻看到幾個頑皮的英國少年少女把這 Clifford's Tower 當草坡溜滑梯在玩,其實正面門口有貼告示不准這種行為,但工作人員連賣門票的只有兩個,根本不會管到背面。




英國人也很喜歡紅色,紅色電話亭、紅色郵筒、...,連消防隊和救火車也要紅色。 

因為有時差,所以我實際走逛才三、四個小時左右就開始睏了。約克還有很多地方可走、可看,路過了知名的 Bettys Café Tea Rooms 但沒進去品嚐英式下午茶,把自己搞得太累就不叫度假了且十月英國天黑得早,所以就開始走向火車站,準備回 B&B 休息,儲備明天一天走 Newcastle 和 Durham 兩個城鎮的體力

由舊城區到火車站經過Museum Gardens 博物館庭院Yorkshire Museum 約克夏博物館,還是忍不住就彎進去看看。這時已過博物館開放時間,但 Museum Gardens 博物館庭院仍免費開放,好多人在裏面散步或坐著休息,就像公園般。

庭院的松鼠和鴿子完全不怕人,這隻松鼠還走到人的步道跟我非常近的距離四目相對,原來這裡的遊客會餵食,所以牠在觀察我有沒有食物給牠。有個媽媽把食物給小朋友去餵這隻松鼠,牠搶到食物後,迅速地退到草叢旁開始享受美食,無視一堆觀光客圍觀照相。

下面這張照片是庭院內的《St Mary's Abbey ruins 聖瑪麗修道院遺址》,這裏原本屬於天主教本篤會,在十六世紀創英國教派時被封院解散,目前僅存的殘牆門柱另有一種廢墟美感


(有興趣去約克自助旅行的人,可參考 約克市中心地圖 和 我的約克住宿)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950 年代的台北人結婚

原本我掃描家裡老照片,只是想台灣濕度高,以前又沒注意好好保存,多數已褪色變黃、甚至模糊,趁這些照片狀況還沒有變更差前,趕快數位化成電子檔保存。而且老照片只有一份,數位化後還能放到社群媒體和網路相簿跟分居各處的家人分享。 偶然間爬網路時看到一篇文章【 抵抗遺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紀錄 】,被標題吸引就點進去看,原來是 Plustek Connect 部落格分享 "50+ 好好" 網站的好文【 最有價值的事:紀錄父母的生命故事 】,字字句句彷彿敲到心底。 確實,父母祖輩那個年代的人,受日本統治教育,且大多在國小或初中畢業後就進社會工作,然後為家庭一輩子犧牲奉獻。我嘗試各種關鍵字網路搜尋 1950 年代的台灣人生活,照片和文字真的少之又少,或者可以說只有幾年前網路瘋傳的一支  1950 年代駐守台灣美軍所拍的影片 。 於是,除了把家族老照片掃描電子檔放到 Google 相簿,我也寫進部落格,以我的家族老照片出發,拋磚引玉,也希望更多人加入,為 1950 年代的台灣人作圖像和文字記錄。 如果我們沒有把父母祖輩的故事作跨世代記錄,如果我們現在不做,那他們真的成為被遺忘的世代了。 ◎ ◎ ◎ ◎ ◎ ◎ ◎ ◎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1957年在台北大安區安東街﹝靠近現在的捷運忠孝復興站﹞的結婚照。 這些老照片,不僅反映1950年代的台灣人結婚也很跟得上西方時尚呢,同時大家也可看看微風廣場 60 年前的地貌。 1940年代因為戰爭,婚紗設計以緊身上衣和束腹方便行走設計為流行。到了1950年代,Dior以束腰搭配寬下擺傘裙引領風潮,也開始流行公主線大擺、和圓領挖口的禮服婚紗。當時的台灣雖然物質缺乏,但結婚是人生大事,也是兩家的面子,當然婚紗要跟上西方的流行。 可能有人發現照片裡的新郎新娘年紀稍微大了點  (〃ω〃) 。 家父和家母因家庭經濟不寬裕,弟妹也多,小學畢業就開始工作,分攤家庭經濟壓力,因此拖到20好幾才結婚,這在當時算是非常晚婚。﹝講這些,其實是要說我爸媽晚婚、又很晚生到我這個老么啦,我不是戰後嬰兒潮世代,沒有你想像中那麼老啦 XD。﹞ 這輛結婚禮車是不是很可愛呀 也許有人會說結婚用黑色禮車有什麼特別嗎? 別忘了這可是 1957 年呀,腳踏車是當時一般人唯一的代步工具,奢侈一...

將老照片數位化,讓家族記憶延續下去

這幾年因為家裏發生一些事,所以暫停部落格的寫作。偶然間看到美國有個 Save Your Photos 網站  在推廣保存人生照片,並訂每年九月為《保存照片月 Save Your Photos Month》,想到家裏有很多父母遺留的老照片,應該用現代的科技將這些老照片數位化,讓家族記憶延續下去。 但開始要進行數位化時,才發現問題還不少。 主要原因出在很多老照片已有一甲子年紀。當時鏡頭和沖印技術發展、拍照技巧都遠不如現在,多數照片歪斜,有的還模糊,更不用講台灣氣候潮濕,這些黑白老照片全泛黃褪色,張張都有明顯的歲月痕跡。 而且為方便父母想把照片貼牆上,好時時看照片回憶的願望,十幾年前家裏買了護貝機,把多數照片護貝,當時從老式相本把照片撕下來時,不少照片已有損傷 (父母祖輩那年代用的是黑色背膠的自黏相本,再怎麼小心翼翼地將相片跟相本分離,不只照片背面會有黑色殘膠,照片正面還可能因跟相本透明膠膜黏住而撕破)。但可能這十幾年保護得宜,還好這些護貝膜沒有像網路上說的跟照片分家,跟其他沒護貝照片相比,稍稍 "保存" 護貝當時照片的狀態。 雖然是整理保存自家的老照片,但想到應該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所以就把我的經驗寫在這部落格跟大家分享,或者想懷舊看看 1950 年代台北人生活和地貌,也歡迎追蹤這個部落格。 ◎ ◎  ◎ ◎  ◎ ◎ ◎ ◎ ◎ ◎ ◎ 怎麼將老照片數位化?  剛開始是想 用不花錢的方法:手機翻拍 。 我試了用手機相機直接翻拍,也下載 Google PhotoScan app 來翻拍,但不管照片有沒有護背,很難避掉反光問題,花不少時間、手也痠,而且黑白老照片翻拍效果也不好。 後來,想說 花錢給照相館掃描轉數位檔 ,總該可以吧,於是拿一些照片去照相館試看看。 但花了錢卻更失望。照相館只是把我的照片放到他們的掃描器掃描儲存影像檔,存成光碟給我,前面提到我家老照片上的 "歲月痕跡" 原汁原味保留在影像檔,有的護背照片還是有反光痕跡,有的檔案還有粗粗邊框,我的原始照片可沒有那些框呀。 照相館的人說他們不幫人修檔案的,是我的照片太老舊,尺寸大小不一,而且又有護貝,...... 總而言之,一切都是我家照片的錯。 難不成就讓這些家族老照片淹沒消失於歲月中吧? 不能服輸,問問谷大神吧。...

2010 捷克之旅 - 美食篇 (4) 中世紀晚宴

這次捷克行程特色之一就是穿戴中世紀服裝在庫倫洛夫 Cesky Krumlov 的五星級飯店 Hotel Růže (捷克語意思是玫瑰飯店) 晚餐。 這個 Hotel Růže 是當地最高級的旅館,在十六世紀時原本是天主教隱修會修道院,改建為五星級飯店,外表是文藝復興古典建築,裏面則有現代化設備,應景的真人高度的中世紀武士、僧人和聖母像在一樓 lobby、吧台和餐廳隨處可見 。 首先是變裝。 我們這一團男女分兩批分別進餐廳旁的更衣室,一排衣架掛了多套服裝,很樸實,沒有我想像中的貴族華服模樣。兩位捷克婦人眼光掃過大家 ,斟酌高矮胖瘦,接著就迅速地從架上取下衣服,逐一在我們身上比畫,然後就換裝,每套衣服有搭配的帽子或頭冠,她們也不讓我們自行換,語言不通,就只能任她們安排。 接著大家就趁還有夕陽光線,趕快到露台照相。這張是大家的合照: 我們是在露台旁的小餐廳用晚餐,全團22人分散三桌用餐,桌上點著蠟燭,用餐時有兩位樂師在旁邊用吉他演奏 。 可能中世紀用餐比較粗獷吧 (無從考證),所有餐點一次就全部上桌,像是在吃合菜,大家各自取食物到自己盤子,食物也不算精緻可口,稱不上是享用美食 ,算吃氣氛吧,一次特殊經驗,穿戴中世紀服裝,幻想自己是十六世紀王公貴族。 聞名的捷克啤酒當然不可少 。 先吃健康的沙拉 (這盤是我的啦,沙拉也是盛在四方型碗裏讓大家共同取用) 不記得有 butter,燻肉又有點鹹,我是用麵包夾肉一起吃的。麵包冷冷硬硬的。 這道什錦肉, 有烤雞肉 、 豬肉 、 香腸, 肉很厚,切得很粗獷 ,沒有令人口欲大增的滋味,這道在我們那一桌滯銷 。 所有菜色中就這碗很正常的蔬菜和馬鈴薯 最暢銷,被大家吃光光。   最後上水果什錦拼盤,有葡萄 、蘋果 、李子 、切片柳橙 ,很不錯, 但突然湧上吃台菜時最後上水果盤的感覺,其他捷克餐都是以甜點收尾。 這家飯店餐廳資料如下: 餐廳名:Hotel Růže 地址:Horni 154, 381 01 Cesky Krumlov, Czech Repub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