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2 英國自由行 40:英格蘭之心的 Stratford-upon-Avon 小鎮 (英格蘭威爾斯三日遊之一)

旅遊日:2012 年 10 月 19 日, 週五



最近住美國的大學同學在 Line 提起今年家庭旅遊要去英國,問我的意見,撩起我塵封的英國旅遊回憶,預算有限短期內無法再去歐洲玩,就回頭寫寫英國吧。雖是兩年前的旅遊,但瀏覽照片和當時的筆記,仿彿又回去英國玩了一次呢。

威爾斯 (Wales) 佔全英國 8.5% 面積,這次旅遊前,對它的認識,跟多數人一樣僅止於戴安娜是威爾斯王妃。原本想移宿當地再參加 local tour 認識這地方,但十月已非威爾斯旅遊旺季,當地旅行社不再 group tour 出團給我這種自助旅行者,只有 private tour 包給團客,而倫敦因國際觀光客多,這月份還有出團,所以就安排 10/19 ~ 10/21 三天參加倫敦出發的 Rabbie's Heart of England and North Wales 3 Day Tour*,每週一和週五各出一團,費用 £ 179 + 2% credit card surcharge = £ 182.58,Rabbie's 因為要接送,會代訂住宿地方在他們網站訂旅遊時會問你要住 B&B 或 hotel、房內要有衛浴還是要用公用衛浴住宿費則是 checkout 時自己直接付給 B&B / hotel
(Rabbie's 是蘇格蘭最大的旅行社,這個團是他們新進入英格蘭旅遊市場開的團可能是因為蘇格蘭跟著 Rabbie's 深度旅遊經驗太美好,相對覺得這個新開的英格蘭威爾斯團淺嚐即止,當時覺得不是很盡興,走高速公路拉車時間比例太高了,沿途也只能打盹果然寫這篇時,我到 Rabbie's 官網查,這個三天旅遊行程自 2013 年 4 月開始已為另一個四天行程取代。)

選定這個套裝旅遊後,意外地新認識到 "Heart of England 英格蘭之心",因此我又安排之後 Bath 出發的兩個 local tours。英格蘭之心指的是英格蘭中部 (England Midlands)。行前爬了網路,關於威爾斯和英格蘭之心的中文介紹和旅遊資訊少之又少,所以我還是花時間把這次旅遊地方寫出來,給想認識的自助旅行同好做參考,英國除了觀光客擁擠的倫敦和湖區以外,還有不少地方值得一遊


◎ ◎ ◎ ◎ ◎ ◎ ◎ ◎
行程簡介

行程自 Victoria 的 Greenline Coach Terminal 出發,但這裏也是是許多 local tour 的集合出發地,好多人在排隊上大型遊覽車我選擇這個 Rabbie's Tour 除了因為它有威爾斯行程最大原因是這家只提供小團體旅遊,較有旅遊品質。

我這團的司機兼導遊是 Peter,因為不是旺季,20人座小遊覽車只載了一對來自美國 South Caroline 的夫妻 Mary & Chris、一位移民自中南美的本地英國人 Clery、一位在英國念書的南韓學生、和我共五名觀光客。

下面這張地圖是取用自 Rabbie's 網站


第一天 9:00 AM 自倫敦出發,白天主要行程是莎士比亞故鄉 Stratford-upon-Avon 和 Ironbridge夜宿 Chester,這天車程約 360 公里

第二天整個早上 Chester 自由行,中午集合後到威爾斯的 Conwy 和 Snowdonia National Park,夜宿 Chester。

第三天到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和 Chatsworth,然後下午拉車回倫敦約 7:30 PM 回到倫敦

因為是自倫敦出發,難免很多時間在拉車,但基本上在各景點停留 1~2 小時,可以 "慢遊",好好體會英格蘭鄉間的慢步調生活。




◎ ◎ ◎ ◎ ◎ ◎ ◎ ◎
Day 1: Stratford-upon-Avon (史特拉福小鎮)

早上九點準時自倫敦 Victoria 車站出發,走高速公路往西北方向行駛約 163 公里,約 11 點到達我們的行程首站 Stratford-upon-Avon,在這裏停留兩小時,遊逛和中餐。

Google 搜尋會發現有 Stratford-upon-Avon 和 Stratford-on-Avon,兩者不同,前者是是這個莎翁故鄉的小鎮名,後者指的是這小鎮所在的更大範圍地區。

顧名思義,這小鎮就位於 River Avon 河畔,
口才兩萬多 (比較起來,台北人口最少的行政區南港在戶籍上也有 12 萬多人)但每年來自世界各地觀光客高達 500 萬人次,為什麼呢?

因為這裏是英國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的出生地

每年這小鎮舉辦許多活動,例如慶祝莎翁生日 Shakespeare's Birthday Celebrations (2015 將在 4/25 舉辦)Stratford-upon-Avon Literary Festival (2015 將在 4/25 ~ 5/3 舉辦)

這裏有許多與莎翁有關的建築,如莎翁的出生地 Nash's House、莎翁妻子住家茅草屋頂的小屋 Anne Hathaway's Cottage、莎翁外婆家 Mary Arden's House、到莎翁最愛的 Dirty Duck 酒吧坐坐莎翁長眠之地 Holy Trinity Church、還有莎翁散步的 River Avon 河畔。莎翁劇迷還可到全世界最大的古典劇團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欣賞莎翁名劇這張照片是翻拍自看板的地圖,橘色塊就是跟莎翁有關的地方,"YOU ARE HERE" 旁邊停車場就是我這種團客巴士下車處。

兩個小時的短暫停留當然無法踩遍莎翁足跡,無法感受怎樣的地方帶給莎翁這許多創作靈感,我這國際觀光客就姑且 "假文青" 一下,在小鎮街道和如詩如畫的 River Avon 河畔漫步吧。

邁出停車場,映入眼簾的小丑雕像告訴觀光客你來到莎士比亞故鄉了
雕像上印著摘自莎士比亞 1599 年創作的喜劇『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的兩段話:
"The fool doth think he is wise, but the wise man knows himself to be a fool."
"O Noble Fool! A Worthy Fool!"

現在是旅遊淡季小鎮也沒有節慶活動,Henley Street 路上人不多
莎士比亞出生於此
參觀莎翁相關歷史建築要買門票 £3.5〜£8,時間太短不划算所以我就直接往 River Avon 前行。


在河畔公園隨手拍就美得像幅畫
這是女王於 1996 年時小鎮慶祝取得 market rights 的 800 週年慶時豎立的戶外藝術

這裏的鵝個頭肥大看到人手上有食物就會瘋擁而上

楓葉有的紅通通、有的黃、有的青嫩,同時存在一株樹上,倒是第一次看到

在 High Street 上的這座 16 世紀建築是 Harvard House (照片右側有旗桿的那棟)
原本是 John Harvard 的,現在屬哈佛大學財產,免費開放參觀。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這個網址的介紹

鎮上有不少古老建築

這兩座都是電話亭,但右邊怎麼寫 "CASH 現金" 呢?


原來玄機在旁邊,轉過去看,原來是提款機
可能怕正面走過去的人不知道另一側有提款機,所以電話亭標示 CASH,不是貼錯喔

小鎮不大,用走路就可遊逛,品味歷史,還有很多購物的店,有興趣的可參閱這個網址。這裏離倫敦約兩小時車程,如果旅遊時間有限,又想看英格蘭之心,我會建議去 Cotswold,我在之後會寫到。

離開小鎮,原本行程要去 Anne Hathaway's Cottage不是那個眼睛大大的美國好萊塢影在這裏置產喔,指的是莎翁妻子的故居特色在於茅草屋頂,這種屋舍是 Cotswold 鄉村特色,還有一個漂亮花園。

但導遊說因為當天有學校活動,訪客太多,所以我們只有開車經過,沒有入內參觀。我們就直接趨車到下一站 Ironbridge。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10 捷克之旅 - Kutná Hora 塔拉小鎮

咱台灣人對捷克 Kutná Hora 塔拉小鎮有兩個最大印象:一是郭台銘招待客戶的古堡就在這裡,一是 人骨教堂 。這個小鎮在布拉格東方約 60 公里處,目前居民約 22,000 人,然而它曾經是歐洲最富有的地方之一,因為此地富藏銀礦,而當時歐洲通行的銀幣 "Prague groschen" 就是在此地鑄造,從而讓它變成當時波西米亞王國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中心。Kutná Hora 小鎮在在十四和十五世紀時達到其繁榮巔峰,當時的國王 King Václav IV 就住在這。 此小鎮於 1995 年被聯合國認定為人類文化遺產。 大型遊覽車不能進入,所以我們在停車場外下車後,一路幾個景點都是用走的 (到歐洲玩,一定要穿好走的鞋)。石頭路上的排水道蓋子很有地方特色: ◎ ◎ ◎ ◎ ◎ ◎ 聖芭芭拉教堂 (捷克文 Chrám svate Barbory, 英文 Church of Saint Barbara): 聖芭芭拉教堂始建於 1388 年,作為採礦人的信仰中心和守護者,但卻是在 1905 年才完工,工程多次受戰爭、經濟問題等延誤,花了近五百多年才有今天的面貌。歌德式的建築非常雄偉,照相必須環景設定才拍得下,但我們行程因時間關係沒有要進去參觀,加上天空陰霾沒有陽光,所以在導遊催促下只能約略照成功幾張。 聖芭芭拉教堂週邊還有幾個相連景點,都是步行可到,有興趣自助旅行參觀的人可以參考其官網 http://www.kutna-hora.net/en/barbara.php 。也可參考 http://wikimapia.org/#lat=49.947271&lon=15.2674878&z=17&l=0&m=b  立體地圖。 ◎ ◎ ◎ ◎ ◎ ◎ 義大利碉堡 (捷克文 Vlašský dvůr, 英文 Valachian courtyards / Italian court): 離開聖芭芭拉教堂,我們步行幾分鐘通過小鎮來到這個義大利碉堡。在十三世紀時這裏是波西米亞王國的中央鑄幣廠,當時國王 Václav II 邀請義大利佛羅倫斯律師和銀行家來此協助他改革統一波西米亞貨幣,這個碉堡也因此而命名。在十四世紀末此地重建後則成為波西米亞王國國王 Václav IV 的臨時

將老照片數位化,讓家族記憶延續下去

這幾年因為家裏發生一些事,所以暫停部落格的寫作。偶然間看到美國有個 Save Your Photos 網站  在推廣保存人生照片,並訂每年九月為《保存照片月 Save Your Photos Month》,想到家裏有很多父母遺留的老照片,應該用現代的科技將這些老照片數位化,讓家族記憶延續下去。 但開始要進行數位化時,才發現問題還不少。 主要原因出在很多老照片已有一甲子年紀。當時鏡頭和沖印技術發展、拍照技巧都遠不如現在,多數照片歪斜,有的還模糊,更不用講台灣氣候潮濕,這些黑白老照片全泛黃褪色,張張都有明顯的歲月痕跡。 而且為方便父母想把照片貼牆上,好時時看照片回憶的願望,十幾年前家裏買了護貝機,把多數照片護貝,當時從老式相本把照片撕下來時,不少照片已有損傷 (父母祖輩那年代用的是黑色背膠的自黏相本,再怎麼小心翼翼地將相片跟相本分離,不只照片背面會有黑色殘膠,照片正面還可能因跟相本透明膠膜黏住而撕破)。但可能這十幾年保護得宜,還好這些護貝膜沒有像網路上說的跟照片分家,跟其他沒護貝照片相比,稍稍 "保存" 護貝當時照片的狀態。 雖然是整理保存自家的老照片,但想到應該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所以就把我的經驗寫在這部落格跟大家分享,或者想懷舊看看 1950 年代台北人生活和地貌,也歡迎追蹤這個部落格。 ◎ ◎  ◎ ◎  ◎ ◎ ◎ ◎ ◎ ◎ ◎ 怎麼將老照片數位化?  剛開始是想 用不花錢的方法:手機翻拍 。 我試了用手機相機直接翻拍,也下載 Google PhotoScan app 來翻拍,但不管照片有沒有護背,很難避掉反光問題,花不少時間、手也痠,而且黑白老照片翻拍效果也不好。 後來,想說 花錢給照相館掃描轉數位檔 ,總該可以吧,於是拿一些照片去照相館試看看。 但花了錢卻更失望。照相館只是把我的照片放到他們的掃描器掃描儲存影像檔,存成光碟給我,前面提到我家老照片上的 "歲月痕跡" 原汁原味保留在影像檔,有的護背照片還是有反光痕跡,有的檔案還有粗粗邊框,我的原始照片可沒有那些框呀。 照相館的人說他們不幫人修檔案的,是我的照片太老舊,尺寸大小不一,而且又有護貝,...... 總而言之,一切都是我家照片的錯。 難不成就讓這些家族老照片淹沒消失於歲月中吧? 不能服輸,問問谷大神吧。

1950 年代的台北人結婚

原本我掃描家裡老照片,只是想台灣濕度高,以前又沒注意好好保存,多數已褪色變黃、甚至模糊,趁這些照片狀況還沒有變更差前,趕快數位化成電子檔保存。而且老照片只有一份,數位化後還能放到社群媒體和網路相簿跟分居各處的家人分享。 偶然間爬網路時看到一篇文章【 抵抗遺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紀錄 】,被標題吸引就點進去看,原來是 Plustek Connect 部落格分享 "50+ 好好" 網站的好文【 最有價值的事:紀錄父母的生命故事 】,字字句句彷彿敲到心底。 確實,父母祖輩那個年代的人,受日本統治教育,且大多在國小或初中畢業後就進社會工作,然後為家庭一輩子犧牲奉獻。我嘗試各種關鍵字網路搜尋 1950 年代的台灣人生活,照片和文字真的少之又少,或者可以說只有幾年前網路瘋傳的一支  1950 年代駐守台灣美軍所拍的影片 。 於是,除了把家族老照片掃描電子檔放到 Google 相簿,我也寫進部落格,以我的家族老照片出發,拋磚引玉,也希望更多人加入,為 1950 年代的台灣人作圖像和文字記錄。 如果我們沒有把父母祖輩的故事作跨世代記錄,如果我們現在不做,那他們真的成為被遺忘的世代了。 ◎ ◎ ◎ ◎ ◎ ◎ ◎ ◎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1957年在台北大安區安東街﹝靠近現在的捷運忠孝復興站﹞的結婚照。 這些老照片,不僅反映1950年代的台灣人結婚也很跟得上西方時尚呢,同時大家也可看看微風廣場 60 年前的地貌。 1940年代因為戰爭,婚紗設計以緊身上衣和束腹方便行走設計為流行。到了1950年代,Dior以束腰搭配寬下擺傘裙引領風潮,也開始流行公主線大擺、和圓領挖口的禮服婚紗。當時的台灣雖然物質缺乏,但結婚是人生大事,也是兩家的面子,當然婚紗要跟上西方的流行。 可能有人發現照片裡的新郎新娘年紀稍微大了點  (〃ω〃) 。 家父和家母因家庭經濟不寬裕,弟妹也多,小學畢業就開始工作,分攤家庭經濟壓力,因此拖到20好幾才結婚,這在當時算是非常晚婚。﹝講這些,其實是要說我爸媽晚婚、又很晚生到我這個老么啦,我不是戰後嬰兒潮世代,沒有你想像中那麼老啦 XD。﹞ 這輛結婚禮車是不是很可愛呀 也許有人會說結婚用黑色禮車有什麼特別嗎? 別忘了這可是 1957 年呀,腳踏車是當時一般人唯一的代步工具,奢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