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2 英國自由行 15:愛丁堡之三, 舊城區



旅遊日:2012 年 10 月 12 日, 週五


原本以為我對英國文化歷史的認識應該有中上程度吧,從來也不是個文青,但從小時候看翻譯小說到長大時看原著,念外文系時,從文學探究了解歐美文化歷史和藝術,從古早的英國 Chaucer 坎特伯里的故事,到聖經故事,到狄更斯、哈代、毛姆、...... 到自己休閒看的平民文學珍奧斯汀 (傲慢與偏見就是她寫的)、偵探小說福爾摩斯,連蘇格蘭的國民詩人 Robert Burns 作品都讀過,雖然畢業很久了,忘記很多很多,但基本功應該還有吧?!


所以當累積的國泰哩程可以免費換一張歐美來回機票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沒去過但感覺卻很熟悉的英國。


然而在準備自助旅行資料時,才發現這國家其實還有很多之前不了解的,尤其是蘇格蘭,所以行前又到圖書館借書 K,畢竟沒那麼多錢可以重複旅遊,只能盡量行前充實自己的腦袋和荷包,然後旅行當下盡情欣賞美景和感受豐富的文化人文。


愛丁堡是我六天半蘇格蘭行程的首站,因為參加了蘇格蘭高地五日遊,就只能壓縮愛丁堡時間到一天半。但昨天大雨一直下到晚上,打亂行程,只好集中今天能看多少就看多少了。

參考旅遊書和網路資訊後,發現這裡的精華景點,都是可以散步到達 (腿力要好 ~^o^~),把握主幹道 Royal Mile 皇家哩大道和 Princes Street 王子街就差不多了。


皇家哩大道是統稱從愛丁堡市西邊的《Edinburgh Castle 愛丁堡城堡》,直到東邊的《Palace of Holyroodhouse 荷里路德宮》的幾條路 (Castle Hill, Lawmarket, High Street, Canongate)。


所以我以火車站-北橋-南橋為界,早上先順時針走西邊
火車站 → North Bridge 
→ 右轉到皇家哩大道 (街道兩旁都是舊城古典建築,餐廳和紀念品店鋪聖吉爾斯大教堂也在這條路上
→ 在 George IV Bridge 路口左轉,去哈利波特誕生地 The Elephant House 吃早餐 (這條路直走可以到 The 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但時間不夠,只能放棄
→ 走回皇家哩大道,經過《Gladstone's Land 格雷史東之屋》 
→ 經過 Scotch Whisky Heritage Center 蘇格蘭威士忌中心
→ 到今天上午的重點:《Edinburgh Castle 愛丁堡城堡,看完 1 PM 的 gun fire 再離開
→ 散步到 《West/East Princes Street Gardens 王子街花園經過 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
→ Scott Monument 史考特紀念塔
 走回火車站旁的住宿 hotel,歇腳休息

然後,看腳力、時間和天氣狀況,再往愛丁堡市東邊走,補昨天因大雨而沒走的行程:

走到 Waverly Bridge 搭巴士到Holyrood Park 荷里路德公園》和Palace of Holyroodhouse 荷里路德宮
 然後沿著 High Street 走回火車站




◎ ◎ ◎ ◎ ◎ ◎ ◎ ◎

Saint Giles' Cathedral 聖吉爾斯大教堂
這是愛丁堡最著名的大教堂,就位在熱鬧的 High Street 上,走去愛丁堡堡前,一定會經過這教堂。這教堂始建於 1120 年,當時瑪格麗特女王 (Queen Margaret) 和馬爾康國王 (King Malcolm Canmore) 夫婦的兒子大力在蘇格蘭推廣天主基督教信仰。後來因火災,而於 1385 年重建,但教堂內還保留有一小部份十二世紀的石造建築。教堂內的彩繪玻璃也有可看性。這照片是東面的正門,看它尖塔像不像個皇冠?
聖吉爾斯其實不是英國本地人,他是七世紀住在法國的一位隱士,古時候蘇格蘭和法國關係密切,他成為愛丁堡市的守護者也就不奇怪了。傳說,他在隱居時有一隻鹿相伴,最後他則是被追捕鹿的獵人所傷,所以關於他的繪畫有的是他和鹿相伴、或者他為保護鹿而以己身代鹿受箭。聖吉爾斯也是羅馬天主教十四位守護者 (Fourteen Holy Helpers) 之一,有一些醫療聖蹟的傳說,後來也就成為身殘者、乞丐的守護者,在英格蘭和蘇格蘭陸續出現紀念他、以他為名的醫院、乞丐和和痲瘋病人的庇護所。

這是教堂的東面,白白那一點是剎那間雨絲 "飄" 到我的相機鏡頭上

入內參觀不用買門票,但跟台灣廟宇捐香火錢一樣,教堂希望訪客 "樂捐",每人 £3。還有,教堂內不能隨意照相喔,想照相個人留念的話,要先跟教堂付 £2 取得同意。



◎ ◎ ◎ ◎ ◎ ◎ ◎ ◎

Gladstone's Land 格雷史東之屋

沿著 High Street 往西走,過了 George IV Bridge (也就是哈利波特誕生 The Elephant House 所在的那條街) 的十字路口,就變成 Lawnmarket 街了,這裡也有個景點《Gladstone's Land 格雷史東之屋》
雖然建築物外表很老舊不起眼,但這金光閃閃的招牌讓人不能不注意到它
陳舊的外表下,它可是愛丁堡市少數僅存的六層樓十七世紀建築之一。為了多擠一些時間給城堡,我並沒有入內參觀,只有外面照照相,用官網的照片神遊一下:
這棟建築在十七世紀時的屋主 Thomas Gledstanes 是個富商,他把兩層樓六間房間分租給不同背景的房客,想像一下當時這城市很繁榮,這 Royal Mile 地段靠近愛丁堡古堡就像是我們台北忠孝東路四段 -- 寸土寸金,因此房間當然很窄小,而從各房間的佈置即可一窺當時不同職業人物的日常生活。




◎ ◎ ◎ ◎ ◎ ◎ ◎ ◎

Scotch Whisky Heritage Center 蘇格蘭威士忌中心
威士忌酒在蘇格蘭 Gaelic 語意思是 "water of life",還有我後來參加的蘇格蘭高地旅遊的導遊也是對威士忌酒高度推崇,還說可口口樂風行全世界,唯一吃鱉的就是在蘇格蘭,因為蘇格蘭人不把可樂這種碳酸東西當飲料。

網站說買門票 £12.50 就可以坐酒桶形狀的電動車參觀並品嘗純正蘇格蘭威士忌風味,一小時體驗。我在美國參觀可口可樂,也有類似參觀製造過程加免費送一瓶紀念可樂的經驗,我對酒沒興趣,就沒進去。反而從城堡下來、經過威士忌中心時,碰上昨天火車上認識的四位自助旅行的日本人,應該是午餐後直接衝去體驗這蘇格蘭名產 - 威士忌吧,其中一位會講英文的先看到我、主動跟我打招呼,他很興奮,因為不到 24 小時又碰到,應該是很有緣吧,想跟我交換旅遊心得,但他講話時酒氣直衝而來,讓我不舒服,我就隨便聊幾句後趕緊開溜。




◎ ◎ ◎ ◎ ◎ ◎ ◎ ◎

Edinburgh Castle 愛丁堡城堡

照片太多,我放在另一篇:
英國自由行 16:愛丁堡之四, 世界文化遺產《愛丁堡城堡》




◎ ◎ ◎ ◎ ◎ ◎ ◎ ◎

Princes Street Gardens 王子街公園

愛丁堡天氣真是多變,昨天下大雨,今早上還天陰陰的、間或飄些小雨絲,中午時陽光終於露臉了,看完城堡 gun fire 後,大家一哄而散,我也跟著人群走下這城堡山

愛丁堡市舊城區的路雖然不大而且曲折,但看準東西橫向王子街和皇家哩大道大概抓東西南北方向,就不用手拿著地圖或用手機當 GPS 找路,而且大白天行人多,我就放膽不走重複走過的路


我忘記這是在哪,走下城堡後,走到王子街公園前,在某條路突然被路邊的這尊給小小嚇到,頭會左右轉,手也會動 (就像歐美商店在聖誕節會擺電動的聖誕老公公,只是這尊比歐洲人高,約兩米吧),第一個念頭是這該不會是整人節目的效果吧,但張望四周,沒看到有人冒出來,這也不像是商店噱頭,因為看起來這入口後面沒有商店,所以我就照了這張相,帶著問號繼續前行。


不知不覺走到一大片公園,這王子街公園被一條路分成《東王子街公園》和《西王子街公園》,陽光露臉,公園好多人,有媽媽帶小孩出來玩,許多人就只是坐著曬太陽,聽著街頭藝人吹蘇格蘭風笛 ......
這時香味陣陣傳來,肚子開始咕嚕咕嚕,這才想到已經一點半了,聞香找到公園的小攤販
點了一個現做的 crepe 吃,要 £4 (約 NTD 200),英國物價真高。這裡礦泉水也不便宜,我昨晚用空姐鍋煮水,放到今天早上冷了,再裝到瓶內隨身帶著喝。

找個位子,邊吃邊看過往人們,別被這太陽騙了,風吹來時很冷很冷的,有人像我一樣,還是穿著羽絨外套,尤其是太陽曬不到的建築物陰影下,像照片裏小吃攤前那位只穿短袖 T-shirt 的只有非常非常少數幾個。

吃飽喝足,有力氣了,就開始朝火車站方向繼續走逛這公園

這裡的 view 很好,左邊黑漆漆的是 Scott Monument 史考特紀念塔遠處的中間是火車站旁建築群,那裏有高級的飯店和餐廳;在旁邊就是 Waverley Bridge 和 North Bridge,這兩座橋在愛丁堡是每天必經之路,尤其 Waverley Bridge 最車水馬龍,橋上有很多路線公車可搭,往返愛丁堡機場的巴士也是在這座橋搭。

這時正值秋天樹葉轉紅轉黃,好美,公園旁有坐椅,不少人就這樣坐著曬太陽、休憩,還有遛狗的,推著小孩車來逛的媽媽,... 更多像我這樣的觀光客拿相機捕捉美景

遠遠地,還可以看到 Holyrood Park 荷里路德公園



◎ ◎ ◎ ◎ ◎ ◎ ◎ ◎

Scott Monument 史考特紀念塔
這座黑漆漆的塔是為了紀念 19 世紀蘇格蘭小說家 Sir Walter Scott 而在 1846 年樹立的,他寫了一系列的暢銷 Waverly Novels,影響深遠,甚至很多英國街道名就是從他的小說而命名,旁邊的 Waverly Station 火車站名就是一個明顯例子
塔高 200 呎 (61 公尺),,可以購票登 287 階迴旋階梯到塔頂,鳥瞰愛丁堡市中心,我已在全愛丁堡海拔最高的城堡看了市景,覺得不需要花這個錢。


◎ ◎ ◎ ◎ ◎ ◎ ◎ ◎

走了大半天,我先回火車站旁的旅館房間歇腳,住這裡雖然比較貴 (單人房每晚 £55,約台幣 2500),但很方便,可以幅射走到愛丁堡重點地方,還可以隨時回來歇腳和上乾淨廁所,更重要的是就在火車站正對面,過個馬路就到

略微歇腳後,我過馬路到火車站旁的旅遊服務中心,問怎樣搭車去荷里路德公園,服務人員跟我說很近呀,用走的。雖然心裡 OS 這樣走會把腿走斷吧,查Google Map 單程距離約 3.7 公里,走路也要一個小時,還是掛著笑臉輕聲問怎麼坐公車去

服務人員答說可以在隔壁 Waverly Bridge 搭 36 路巴士,還拿出一張免費小地圖,熱心地劃路線給我,說從火車站走到荷里路德公園,這方向的皇家哩大道是下坡,比較好走,走完荷里路德公園和皇宮後,如果太累,再搭巴士回火車站。

走出服務中心後,我還是決定搭巴士去巴士單程 £1.4 (約台幣 67),多省時省力呀。




◎ ◎ ◎ ◎ ◎ ◎ ◎ ◎

荷里路德公園的巴士站是 Scottish Parliment 蘇格蘭國會

原本想問公車司機回程要到哪裡等巴士,因為沒看到下車處的對面有公車站牌。但下車的人太多了,我不好意思耽誤別人下車,看到國會前有警衛先生,就想說去問警察好了。

結果警跟服務中心一樣,也說用走的,離火車站很近,我的媽呀,這愛丁堡人是怎麼了,每天市區道路上坡下坡走太習慣了吧!


十月的英國晝短夜長,早上將近八點天才濛濛亮,下午六點就天黑了,不是旅遊旺季,所以商店也關得早,也沒什麼路燈,所以天黑後除了餐廳,整條路暗又沒人,一個人出外安全第一,推算天黑時間和走回火車站上坡路抓一個多小時,我差不多 4:30 ~ 5:00 PM 就得離開這裡




◎ ◎ ◎ ◎ ◎ ◎ ◎ ◎

Holyrood Park 荷里路德公園
照片太多,我放在另一篇:
英國自由行 17:愛丁堡之五, Holyrood Park 荷里路德公園



◎ ◎ ◎ ◎ ◎ ◎ ◎ ◎



這段皇家哩大道的路面確實很陡
但這一路建築很有特色,Museum of Childhood 兒童博物館也在這段路上,難怪服務中心人員會建議外地人用走的,因為巴士不是走這條路,如果來回都是搭巴士,勢必會錯過。

順道一提,注意到照片上的來車方向嗎?英國開車的人坐在車的右邊跟我們相反所以馬路行車方向也跟我們相反過馬路時要格外小心左右方向來車。

從北橋上可以清楚看到我昨天去的卡爾頓丘上的 Nelson Monument  尼爾森紀念塔


◎ ◎ ◎ ◎ ◎ ◎ ◎ ◎

後記:
愛丁堡是蘇格蘭的首府,有「歐洲最美麗城市」的美稱,確實這樣一天走下來,仍意猶未盡,尤其是這裏有好多博物館,但因時間關係,只好放棄。

這城市是建在死火山岩上,所以由王子街往南到皇家哩大道這一小段路,很明顯地有在爬山的感覺,而且有一段路特別陡 (跟我前一天遊 Newcastle-upon-Tyne 有得比哩),這樣走一整天還好我穿了好走的鞋,而且我這整天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在行前幾個月還特別勤快運動,有練過,真的腳力有差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10 捷克之旅 - Kutná Hora 塔拉小鎮

咱台灣人對捷克 Kutná Hora 塔拉小鎮有兩個最大印象:一是郭台銘招待客戶的古堡就在這裡,一是 人骨教堂 。這個小鎮在布拉格東方約 60 公里處,目前居民約 22,000 人,然而它曾經是歐洲最富有的地方之一,因為此地富藏銀礦,而當時歐洲通行的銀幣 "Prague groschen" 就是在此地鑄造,從而讓它變成當時波西米亞王國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中心。Kutná Hora 小鎮在在十四和十五世紀時達到其繁榮巔峰,當時的國王 King Václav IV 就住在這。 此小鎮於 1995 年被聯合國認定為人類文化遺產。 大型遊覽車不能進入,所以我們在停車場外下車後,一路幾個景點都是用走的 (到歐洲玩,一定要穿好走的鞋)。石頭路上的排水道蓋子很有地方特色: ◎ ◎ ◎ ◎ ◎ ◎ 聖芭芭拉教堂 (捷克文 Chrám svate Barbory, 英文 Church of Saint Barbara): 聖芭芭拉教堂始建於 1388 年,作為採礦人的信仰中心和守護者,但卻是在 1905 年才完工,工程多次受戰爭、經濟問題等延誤,花了近五百多年才有今天的面貌。歌德式的建築非常雄偉,照相必須環景設定才拍得下,但我們行程因時間關係沒有要進去參觀,加上天空陰霾沒有陽光,所以在導遊催促下只能約略照成功幾張。 聖芭芭拉教堂週邊還有幾個相連景點,都是步行可到,有興趣自助旅行參觀的人可以參考其官網 http://www.kutna-hora.net/en/barbara.php 。也可參考 http://wikimapia.org/#lat=49.947271&lon=15.2674878&z=17&l=0&m=b  立體地圖。 ◎ ◎ ◎ ◎ ◎ ◎ 義大利碉堡 (捷克文 Vlašský dvůr, 英文 Valachian courtyards / Italian court): 離開聖芭芭拉教堂,我們步行幾分鐘通過小鎮來到這個義大利碉堡。在十三世紀時這裏是波西米亞王國的中央鑄幣廠,當時國王 Václav II 邀請義大利佛羅倫斯律師和銀行家來此協助他改革統一波西米亞貨幣,這個碉堡也因此而命名。在十四世紀末此地重建後則成為波西米亞王國國王 Václav IV 的臨時

將老照片數位化,讓家族記憶延續下去

這幾年因為家裏發生一些事,所以暫停部落格的寫作。偶然間看到美國有個 Save Your Photos 網站  在推廣保存人生照片,並訂每年九月為《保存照片月 Save Your Photos Month》,想到家裏有很多父母遺留的老照片,應該用現代的科技將這些老照片數位化,讓家族記憶延續下去。 但開始要進行數位化時,才發現問題還不少。 主要原因出在很多老照片已有一甲子年紀。當時鏡頭和沖印技術發展、拍照技巧都遠不如現在,多數照片歪斜,有的還模糊,更不用講台灣氣候潮濕,這些黑白老照片全泛黃褪色,張張都有明顯的歲月痕跡。 而且為方便父母想把照片貼牆上,好時時看照片回憶的願望,十幾年前家裏買了護貝機,把多數照片護貝,當時從老式相本把照片撕下來時,不少照片已有損傷 (父母祖輩那年代用的是黑色背膠的自黏相本,再怎麼小心翼翼地將相片跟相本分離,不只照片背面會有黑色殘膠,照片正面還可能因跟相本透明膠膜黏住而撕破)。但可能這十幾年保護得宜,還好這些護貝膜沒有像網路上說的跟照片分家,跟其他沒護貝照片相比,稍稍 "保存" 護貝當時照片的狀態。 雖然是整理保存自家的老照片,但想到應該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所以就把我的經驗寫在這部落格跟大家分享,或者想懷舊看看 1950 年代台北人生活和地貌,也歡迎追蹤這個部落格。 ◎ ◎  ◎ ◎  ◎ ◎ ◎ ◎ ◎ ◎ ◎ 怎麼將老照片數位化?  剛開始是想 用不花錢的方法:手機翻拍 。 我試了用手機相機直接翻拍,也下載 Google PhotoScan app 來翻拍,但不管照片有沒有護背,很難避掉反光問題,花不少時間、手也痠,而且黑白老照片翻拍效果也不好。 後來,想說 花錢給照相館掃描轉數位檔 ,總該可以吧,於是拿一些照片去照相館試看看。 但花了錢卻更失望。照相館只是把我的照片放到他們的掃描器掃描儲存影像檔,存成光碟給我,前面提到我家老照片上的 "歲月痕跡" 原汁原味保留在影像檔,有的護背照片還是有反光痕跡,有的檔案還有粗粗邊框,我的原始照片可沒有那些框呀。 照相館的人說他們不幫人修檔案的,是我的照片太老舊,尺寸大小不一,而且又有護貝,...... 總而言之,一切都是我家照片的錯。 難不成就讓這些家族老照片淹沒消失於歲月中吧? 不能服輸,問問谷大神吧。

1950 年代的台北人結婚

原本我掃描家裡老照片,只是想台灣濕度高,以前又沒注意好好保存,多數已褪色變黃、甚至模糊,趁這些照片狀況還沒有變更差前,趕快數位化成電子檔保存。而且老照片只有一份,數位化後還能放到社群媒體和網路相簿跟分居各處的家人分享。 偶然間爬網路時看到一篇文章【 抵抗遺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紀錄 】,被標題吸引就點進去看,原來是 Plustek Connect 部落格分享 "50+ 好好" 網站的好文【 最有價值的事:紀錄父母的生命故事 】,字字句句彷彿敲到心底。 確實,父母祖輩那個年代的人,受日本統治教育,且大多在國小或初中畢業後就進社會工作,然後為家庭一輩子犧牲奉獻。我嘗試各種關鍵字網路搜尋 1950 年代的台灣人生活,照片和文字真的少之又少,或者可以說只有幾年前網路瘋傳的一支  1950 年代駐守台灣美軍所拍的影片 。 於是,除了把家族老照片掃描電子檔放到 Google 相簿,我也寫進部落格,以我的家族老照片出發,拋磚引玉,也希望更多人加入,為 1950 年代的台灣人作圖像和文字記錄。 如果我們沒有把父母祖輩的故事作跨世代記錄,如果我們現在不做,那他們真的成為被遺忘的世代了。 ◎ ◎ ◎ ◎ ◎ ◎ ◎ ◎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1957年在台北大安區安東街﹝靠近現在的捷運忠孝復興站﹞的結婚照。 這些老照片,不僅反映1950年代的台灣人結婚也很跟得上西方時尚呢,同時大家也可看看微風廣場 60 年前的地貌。 1940年代因為戰爭,婚紗設計以緊身上衣和束腹方便行走設計為流行。到了1950年代,Dior以束腰搭配寬下擺傘裙引領風潮,也開始流行公主線大擺、和圓領挖口的禮服婚紗。當時的台灣雖然物質缺乏,但結婚是人生大事,也是兩家的面子,當然婚紗要跟上西方的流行。 可能有人發現照片裡的新郎新娘年紀稍微大了點  (〃ω〃) 。 家父和家母因家庭經濟不寬裕,弟妹也多,小學畢業就開始工作,分攤家庭經濟壓力,因此拖到20好幾才結婚,這在當時算是非常晚婚。﹝講這些,其實是要說我爸媽晚婚、又很晚生到我這個老么啦,我不是戰後嬰兒潮世代,沒有你想像中那麼老啦 XD。﹞ 這輛結婚禮車是不是很可愛呀 也許有人會說結婚用黑色禮車有什麼特別嗎? 別忘了這可是 1957 年呀,腳踏車是當時一般人唯一的代步工具,奢侈一